谁是文明的传播者复活节岛土著归属之谜
复活节岛石像的秘密使得一部分学识渊博的专家,把考察的目光集中在寻找岛上居民的祖先上了。因为,对岛民的种族考证,可以从人种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习俗上,去寻觅巨石人像的若干奥秘。据库克船长的回忆,1774年,当一批复活节岛的土着居民被邀请到他船上做客时,随船探险的塔希提翻译告诉他,岛民们使用的语言和他们曾经到过的南太平洋一些岛屿使用的语言很相似。而第一个到达复活节岛的罗格文上将,则发现岛上最早的居民是来自西方的白种人,其根据是岛上有白皮肤的居民。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们有的皮肤为褐色,就颜色的深浅而言,他们与西班牙人相似。但也有肤色较深的人,而另一些人则完全是白皮肤,也有皮肤带红色的人。”
如此看来,岛上居民的肤色还颇复杂,这说明复活节岛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小岛。可是罗格文记述这些见闻的时 候,岛上总共才有数百人口。数百人口又混杂着许多种族的人,不由让人疑窦丛生。
研究太平洋的学者认为,复活节岛的巨石人像应属于波利尼西亚文化,其根据就是库克船长说到的岛上原始居民使用的语言,保留着南太平洋岛屿的音韵。复活节岛居民的种族,应源自波利尼西亚群岛。反对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复活节岛远离亚洲,而十分靠近南美洲。波利尼西亚是人类较晚迁入室居的地区之一,据研究波利尼西亚的历史不可能早于公元! 世纪。而复活节岛的考古调查表明,它最早在公元14 世纪之后才有人居住;而更多学者认为复活节岛只是在公元1500年或1600年之后,才有人迁入居住。这距1722年荷兰人首次到来仅一百多年的时间,如此短暂的时间,岛民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雕石工程。争论一时又集中在复活节岛最早的居民如何到达小岛上。在古代没有先进的航海工具,没有航海图,想漂洋过海闯入一个未知世界,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哥伦布与麦哲伦虽然事先也没有海图,但他们拥有庞大的舰队和一批经验丰富的水手。
为解答这个问题,挪威着名的人类文化学者托尔·海雅尔达,于1947 年特制了一艘没有铁钉、仅用铁丝捆扎的木筏“康·蒂基”号,他乘坐这艘木筏从秘鲁出发,在太平洋上漂流了一百零一天,最后抵达了塔希提岛。航程达五千海里。1965 年5 月,他再度以惊人的毅力,只身乘孤舟去寻找古人神秘的航道。可惜航行了三千海里后,船只遭风浪沉没了.1970年,他不甘失败,再次投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乘坐一艘用纸莎草制造的草船,从摩洛哥的萨菲港启航,历时五十七天,终于抵达位于西印度洋的巴巴多斯群岛。
托尔·海雅尔达之所以五次三番地横渡大洋,他是想证 实一种可能性———在古代即使没有先进的航海设备,大海也挡不住各大洲的居民进行跨洋越海的文化交流。事实证明了他的成功。
然而,事实仅仅证明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并不等于事实本身。一些学者不无幽默地指出,海潮完全可能把亚洲的垃圾冲到美洲,就别说是一只船了。再说托尔·海雅尔达尽管可以仿造原始船只,但是作为一名出色的航海探险家,他对诸如海流、潮水、气象等情况,却是了若指掌的,他又拥有古代人无法想象的现代化的贮存淡水与食品的手段,船上备有时钟、药品和保健器材,这一切在古代却是办不到的。
因此,托尔·海雅尔达所证明的这种可能性,不能说不存在,只能说这种可能性太小了,小到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再说,罗格文回忆录中描绘的岛上居民肤色混杂的现 象,又当如何解释?难道存在着这种可能性———五大洲不同民族、肤色的种族,不约而同地搭乘最原始的航海工具,历尽千辛万苦,不期而遇地在小岛滩头登陆,然后聚而居之,和睦相处,代代繁衍?这显然太荒谬了。的确,从人种学角度人手,似乎可以找到解开复活节岛之谜的途径,但还要再假以时日。
从宗教比较方面入手的学者们发现,复活节岛上的鸟人图,颇似所罗门群岛上的绘画和木雕。所罗门群岛上的绘画和木雕所表现的“鸟人”,也是鸟首人身,大而圆的眼睛、长且弯的嘴,同时,从生活习惯方面加以比较,又能发现复活节岛与所罗门群岛的相似之处。复活节岛举行庆典时,主持人必须把头发剃光,把头染红。所罗门群岛也有染发习俗,而且由来已久,相当普遍。只是复活节岛只有在举行庆典时这样做,这部分学者因此指出,复活节的鸟人崇拜和染发习俗,是受所罗门群岛的影响。此外,复活节岛居民和所罗门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都有把耳朵拉长的习俗。罗格文就曾看见复活节岛某些居民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上。这种习俗也表现在雕刻艺术上,譬如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有不少都刻有长长的耳朵,而长耳朵的石人像在所罗门群岛就更常见了。
然而,这些零星的材料并不能使人信服。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复活节岛上的鸟人崇拜应起源于南美大陆:拉长耳朵的习俗,在南美印加人祖先中也曾流传。复活节岛的土着是古印加人的后代这一说法更为合情合理。而托尔·海雅尔达则坚持认为复活节岛的先民应来自秘鲁。耸立在复活节岛四处的巨石像,很容易使人想到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蒂亚瓦拉科。因为那儿发现的巨石人像,其孤傲不逊的造型,清苦的面容,与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如出 一辙。但两地远隔高山海洋,有近四千公里的路程,这么远的距离,如何进行文化交流呢?
公元1531 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兵进犯印加帝国,当他向当地印第安人询问蒂亚瓦拉科的情况时,他们告诉他谁也没有见过这座灿烂的文明古城毁灭之前的情形,因为它建设时,整个人类尚处在漫漫长夜的洪荒时代。从这个残存的线索中,不禁让人想到一个问题,倘若复活节的巨石人像是受蒂亚瓦拉科的影响,那么,是谁不辞劳苦把设计蓝图、加工办法和吊装设备带往遥远的太平洋中部一个小小的荒岛?
很显然的是,原始的土着民族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么,传播这种文化的又是谁呢?
复活节岛留给世界的是一连串哑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