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精神的象征,圆形竞技场之谜
中世纪有位英国诗人贝达,他曾经说过: “圆形竞技场崩溃时,就是罗马灭亡之时。”这里的圆形竞技场就是指罗马的科洛塞穆竞技场,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称为 “古代世界最为宏伟的高超建筑”,罗马人更是以其作为帝国精神的象征,扬言“科洛塞穆永不倒”。“科洛塞穆”竞技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建筑?它真的永不倒吗?科洛塞穆竞技场位于罗马古城区的威尼斯广场南面,是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维斯巴夏在位时修建的,始建于公元72年,历经八年后,由其子提图斯完成的。这个竞技场是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以其庞大、兼顾、实用和精美而闻名于世,即使经过了一千九百年的风风雨雨后仍然引人憧憬。在拉丁语中,“科洛塞穆”的意思是“巨大的”,因此人们又称为大角斗场或者圆形大剧场。其实,它的主要用途是角斗表演,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多功能的体育场。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牢固耐用的内部构造、精美宏伟的外部设计,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用先进科技建筑的体育馆都难以与之相媲美。
这座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竞技场,外墙高四十八点五公分,相当于现在一个十二层大厦的高度,整个外观呈现椭圆形,长径达一百八十八公分,短径为一百五十六公分,圆周长为五百二十七公分,总占地面积达到两万平方公尺。观众席可容纳五万人,共分四层四区,六十排,每层以百分之六十二的坡度向上升起,全部用大理石装饰。坐位最前面是贵宾席,中间是骑士席,后面的是平民席。因为分有四个区,各区的观众对号入座,所以并不会发生纷乱的现象。第四层上开有四个门,西北门为正门,西南侧和东北侧为皇室家族专用席,里面设有柱子,用来挂遮阳棚。最高处还有一圈柱廊,供卫士和管理棚顶的人员休息。竞技场全用砖石、水泥来修筑,底下两层是用巨型石柱和石墙,可承担巨大的压力,拱顶用水泥和砖,牢固耐磨,上面两层全是用水泥,外表再用华石进行装饰。重量自下而上逐渐减轻,下层最牢固,但上层也很坚实。所以罗马人会有“科洛塞穆永不倒”的谚语。
竞技场的中心是表演区,场地呈现椭圆形,长达八十六公分,宽约五十七公分,奴隶们在此表演角斗或者用来斗兽,以娱观众。因为表演区地势很底,距离最前排的贵宾席还低五公尺,所以可以灌满水用来表演舟船海战。恐怕现在的体育馆也很少有这样多功能的表演区。
不要以为表演区是竞技场底最底层,像大轮渡一样,在表演区下面还有地下室呢!大约有八十个房间,设施齐全,上面有厚实的木板,下面有排水的管道。房间分别为乐队室、道具室、角斗士医务室、兽栏等等。这么一个庞大的竞技场,五万观众蜂拥而至的时候,罗马人是怎样保证入场的秩序的?观众是如何入座的呢?罗马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皇帝和他的全家坐在光彩夺目的包厢里;元老和骑士各自有特别的座位,他们穿着特殊的紫色镶边的礼服;战士和市民分开就坐。如果平民要坐在底部两排重要的位置上的话,那他就得穿上庄重的白羊毛制作成的宽外袍,这是公民合乎礼仪的衣服。已婚男人和单身汉分开就坐。男孩子们单独坐在一个区域,他们的老师紧靠着他们坐在邻近的位子上。
“妇女们、穿灰褐色衣服的贫民和穿丧服、戴孝的人只能坐或者站在竞技场的顶层。神父和修女们坐在靠前面的位置。衣着的不同和行列的隔离,强调了在这个场合正式礼仪的成分,正如严格的排列座次反映了严峻的罗马社会阶级差别一样———你应该坐在哪个位置上,在哪个位置上就一定能看到你。”
科洛塞穆竞技场的宏伟壮观,使它在日后的古典建筑中备受青睐。
它的外部共分四层,除最上一层保持开有小窗的墙面外,其余各层都开以拱门,每层八十拱,三层共有二百四十拱之多,远看气势宏伟,近看则拱门叠错,虚实相间,而每个拱门两边用古典柱子夹插并立所形成的柱式———拱门联合结构,则将建筑的力度与美感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当时,罗马建筑已经充分的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技巧竞技场的第一层拱门用质朴坚实的多利亚柱式,第二层拱门用秀美的爱奥尼亚柱式,第三层采用华丽的科林斯柱式,第四层墙面则用了罗马人偏爱的方倚柱。这样由低到高,由坚实到轻巧富丽,建筑本身的功能和装饰的节奏便得到了极好的配合。而且,第四层的墙端立柱虽起支撑遮阳棚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增加建筑外观的美感,使建筑整体虚实相间的配合显得更有气韵。
建筑史学家认为,以层层柱式分割建筑立面的做法,具有独特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般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从而表现出古典的人本主义精神。
面对如此巨大的建筑,任何人都可能感到气馁,感到人的微不足道。罗马的建筑师在构思竞技场的时候也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一方面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了他们创造的宏伟,同时又要避免人们跟庞然大物相比产生的渺小感:当人们只同圆柱和框橡构成的单个矩形拱门相比时,人就显得大多了!而且这样,罗马公民还能感到他自身是竞技场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反而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呢!
自此以后,柱式和拱门结合以分割或组织建筑立面的艺术,成为古典建筑传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各国的艺术家、建筑家总是在科洛塞穆的废墟中流连忘返,也许这座建筑的特殊艺术构思确实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和灵感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