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之谜
摆手,亦称“摆手舞”或“摆手歌”,是生活在湘西、鄂西南地区的土家族同胞的一种集体性民俗活动,土语称“舍巴巴”、“舍巴日”或 “舍巴罗托”,意为甩手或玩摆手。根据土家族人不同的居住区域和生产生活方式,摆手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类型。小摆手由各村寨在摆手堂内(过去土家族聚居的乡村建有土王庙和八部大神庙,也叫摆手堂)举行,后多改在寨口坪坝等更加宽敞的地方,且按举行活动的时间,分别称为“正月堂”、“三月堂” 或“六月堂”。届时,坪坝中央彩旗招展,四周遍竖彩灯火把。待祭过神祖后,欢乐的锣鼓响起,男女老少踏着鼓点,绕着旗杆下的神祖台跳摆起来。其动作以手摆动为多,脚则随手摆动踏着节拍。在锣鼓和歌声的伴奏下,人们每跳一圈便摆成一个图案,由各种动作摆成的各式图案连接起来,拼合成一个表现生产生活活动的完整情节,如砍火畲、摘包谷、撵野猪、打粑粑、挽麻团等,气氛热烈而又富于乡土情趣。大摆手则以湖南龙山马蹄寨、永顺双凤溪及湖北来凤卯洞土家山寨为中心,每年于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后的辰日举行。周邻各寨的土家族青壮年都赶来参加,在八部大王庙前“摆”出各种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同时举行比武、祭神等活动,连续三天,规模宏大,蔚为壮观。独具一格的摆手活动是何时形成的,土家族口耳相传的传说中,就有十几种说法。摆手形成的时间之谜
一说,土王曾在战争中令部下跳摆手舞,以此打乱敌人的用兵号令,大获全胜。于是摆手舞在土家族人民中流传下来。一说,土王率兵出征倭寇,转眼到了年底,但将士们的家人思念前方的亲人,没有心思过年,于是在家的大臣们就提倡跳摆手舞。人们在鼓点的伴奏下跳得高兴了,心里也就宽怀了。大家因此过了一个好年。这以后土家族人就兴起了摆手舞。此外,也有说“摆手” 是土家族人平倭凯旋时向父老演示杀寇战况的歌舞。还有一说,土王到湘西后,因见当地百姓不会打铁、做阳春(即锄草),遂兴起摆手舞,以教人们学会打铁、做阳春等。据考证,土王到湘西的时间约为五代或宋初;而土家族人赴东南沿海御倭则在明嘉靖年间。所以上述诸说实际上提供了摆手形成于五代、宋初或明代中叶两种讲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