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城墙缺角之谜
北京的城墙始创于元,建成于明,沿用于清以至民国,经历了 7 个世纪之久。确切地讲,北京真正成为全国统一政权的都城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四年(1267 年)建大都城,城的南北较长呈长方形,城墙周长30 千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墙基宽24米,墙高8米,真可称得上是高大的土城墙了。近年来,地质工作者在研究地球资源卫星照片时,发现北京内城墙西北角处,有一条地层断裂带,定名为车公庄—德胜门断裂带。如果明代城墙建为直角,则刚好穿过断裂带。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打算将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这一传说,在卫星照片上得到了初步证实。可是,当时的建筑者了解断裂活动吗?掌握地质科学吗?还是仅仅凭经验行事?自然因素还是传统观念
社会学家们认为,古代内城墙西北角为斜角,既有自然因素,也不能排除社会因素,是中国传统的“抑盈扬谦”观念在起作用。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一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接,而应有缺口。可是,既然是传统观念在起作用,那么明代以前的城墙为什么都是直角,且垂直相交呢?元代城墙西北角为90 。,这已经被卫星摄影的透视所证实;而且明代的其他建筑似乎也没有让西北角留有缺口。究竟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还是传统观念所决定,还有待人们去探索和研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