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2 14:24:53

汉字的起源之谜

  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简单的水波折线到逐渐形象化的彩绘符号,它的进化过程是如此漫长、艰难。
  研究文字起源的学者认为:最早的文字应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图画,另一个是记号。而后者是更早的。由这两个来源所造的字就是象形字和指示字。
  据考古学家发现。我国最早用刻画符号记事产生于仰韶文化早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300年)。在它之前的老官台文化(公元前6000年前后)发现了彩绘符号,这些彩绘符号画在了一些钵形器的内壁。大约有十余种,有的似连续的水波或折线,有的只是单位的符号。这些彩绘符号都具有一定的记事意义。而图画文字最早则见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3000年左右)。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 年发掘的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东省、江苏北部、河南东部一带,显示了新石器时代当地原始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状况。大汶口文化的居民在前人刻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开始使用一种刻在陶器上的最初的文字。大汶口文化中使用的陶文,时间上早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从笔划形体上看来,甲骨文又继承了陶文的某些造字方法,因而,陶文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图画文字。
  · 莒县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又出土了一些新的陶文资料。共出现了四种新符号。有一种好像在一方形土块上树立植物之形,释为从木从土的“封”字。有三种符号目前尚不能解释:一种由四个弧形向心的笔画组成,呈四角尖锐的长方形。这种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经常出现,作人名或氏族铭文。一种像长颈有肩的容器,里面填塞小圆圈,涂上朱红颜色,带着某种神秘的气氛。最后一种形状相当复杂,上部中央为一高颈有肩的容器.容器放在两旁有草叶模样的双层托盘中,下部为一个盆状的容器。
  关于这些图画文字的性质,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这已是文字,有的认为尚不是文字。主张已是文字的又有尚属初步发展和已属比较进步的文字之别;主张不是文字的也有程度不同。有的认为只是原始记事范畴的符号或图形体系;有的认为与后来汉字形成有很大关系,是一种原始文字,原始的象形文字、图画文字或象形符号。从现有全部资料来分析,后一种看法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首先,这些刻画的图形虽然有一些与实物十分相像,但并不是一般的图画。否则就不会专选某种器物如陶大口尊,在专门的部位。用同一种刻划方法来做。况且有些图形已有相当程度的抽象化,笔道简练,其结构又有一定的规律,成为一种互有联系的图形体系。所以它是可以记事和传递信息的符号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文字也是一种可以记事和传递信息的符号。它与非文字符号的区别,不仅是信息载荷量极大,而且是以记录语言为特征的,是语言的符号化。非文字的符号则不能担负这一职能。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大汶口文化的图画文字已能记录和传递语言,因为我们现在所见的都是单个的图形,无法表达完整的句子,而语言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
  任何文字的起源都应有一个过程。汉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字一音,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不少合体字就不是一字一音。再早一些,很可能是纳西族的东巴文那样一字数音。九个点可以念成“九粒沙子”,九个椭圆圈可以读成 “九个鸡蛋”,不是单有一个“九”的数目字再加表事物性质的字如沙子、鸡蛋等。事实上这种字在表达语言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有经师代代相传才能念得出来。大汶口文化的图画文字在造字方法上似乎同东巴文更为接近,因此它应该是接近早期文字而尚非成正式文字的一种图画文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字的起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