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者之谜
着名的《孟子》七篇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此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然而,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到底是谁,历来有多种说法。孟轲自着说
《孟子》的最早注释本,是汉代赵歧的《孟子章句》。赵氏在该书的《题辞》(即序)中说:“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称也;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元何异孙对此所作的说明是:“《论语》是诸弟子记诸善言而编成集,故曰《论语》,而不号《孔子》。《孟子》是孟轲所自作之书。”宋朱熹也从文章风格的匀称一致上,力证该书出自孟轲之手。他说: “《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着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清阎若璩和魏源则从有无记述孟轲容貌上推断,《孟子》应为孟轲自着。阎氏在《孟子生卒年月考》一文中说:“《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 魏氏在《孟子年表考》一篇中云:“七篇中无述孟子容貌言动,与《论语》为弟子记其师长不类,当为手着无疑。”
师生合着说
此说主张《孟子》由孟轲口授,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着的,但都认为有孟子和弟子参加。朱氏指出:“恐是其徒所见,孟子必曾略加删定也。”魏氏也说是万章、公孙丑二人口授而笔之书。此外,《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提到孟轲:“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今人杨伯峻认为,乐正子等皆称子,而万章、公孙丑不称,只能证明万章和公孙丑二人参与整理成书;《孟子》中提到的诸侯,死于孟轲之后的是梁襄王和齐宣王,但也仅后数年,万章、公孙丑整理时,当然要用谥号,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师生合着说。诸说各有依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佐证,因此《孟子》的作者之争恐怕还要继续下去。
弟子辑成说
唐韩愈首先提出弟子辑成说这一论点。他在《答张籍书》中说:“孟轲之书,非轲自着。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此后,宋晁公武、清崔述又为之补充了三条理由。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认为,《孟子》书中称诸侯都用谥号,“夫死然后有谥,轲着书时所见诸侯不应皆死”。崔述作《孟子事实录》认为,《孟子》所讲的历史事实和地理位置往往不合,“果孟子自着,不应疏略如此”。崔氏又认为,《孟子》对门人乐正子等都称“子”,“果孟子所自着,恐未必自称门人皆曰子。细玩此书,盖孟子门人万章、公孙丑等所追述,故二子问答之言,在七篇中为最多,而二子书中亦不以子称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