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旋
孟加拉湾发生的热带风暴,实际上是孟加拉海面形成的一股强大的空气旋涡。它一面旋转,一面迅速移动,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现象。这种风暴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名称。在亚洲东部的中国和日本,叫做台风;菲律宾叫它碧瑶风;北美洲叫做飓风;印度半岛叫它热带气旋。但也有把风速超过15 米/秒,或按风力等级超过8 级的持久的强烈的风,称之为风暴。一般把9 级的风称为烈风,10 级的风称为狂风,11 级称为暴风,当风力超过 30 米/秒(12 级时)就称为飓风了。但是,不管何种称呼,本质上都是风暴,这是不容置疑的。强烈的风暴在陆地上很少见,多半发生在海上。当风速达到15~18 米/ 秒时,就会折断微枝和干树枝,使人觉得前进有困难。强烈的风暴气流形成旋涡时具有阵性的特征,通常风力越强阵性越大。风阵速度要比平均风速大得多,因而它的破坏力相当惊人,可以摧毁篱笆院墙,揭走屋顶。它吹越海面时,当风速达到每小时120 多公里时,可以掀起10 多米高的巨浪,最高可达30 多米高。这是两个较小的海浪在海面堆叠而形成的,当它推进到岸边时会叠起一片浪墙,汹涌上岸,席卷一切,使沿海地区顿时满目疮痍。热带风暴在海上形成之初,只是热带海洋一股低压带暖空气向那里汇流聚集并不断上升,形成巨大的气柱。这股巨大的气柱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地冷凝成云和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这股气流上升更快。强烈的空气旋涡不断旋转,迅速移动,便形成了强烈的热带风暴。据科学家估计,热带风暴从海洋中卷走的水达25 万吨,这些水在冷凝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30 亿吨核弹爆炸的能量。当受热的空气上升越来越快时,新的空气不断聚集于风暴中心,这样又形成了速度更猛烈的风暴。孟加拉湾孕育的热带风暴之所以如此猛烈,就是这个缘故。
在热带风暴来临之时,先是天空中出现白色薄雾,然后越来越浓,变成浅黄,日落时呈橙色和红色的余辉,显得格外光亮。孟加拉南部4 月29 日日出与日落时分呈现出的异常景色,正是热带风暴在形成过程中的天象变化。然后,海上空气开始振荡,大块乌云扑来,狂风呼啸而至,大雨倾盆而下,黑沉沉的乌云笼罩着海洋与大地。当风暴吹到海岸时,隆隆雷声响成一片,狂风卷起的巨浪猛扑而来,冲击着船只、树木、房屋和仓皇逃生的人们。热带风暴一般不会在赤道附近形成,通常发生于南北纬度6°~20°之间。除了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之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经常发生这种灾害性气候。如加勒比海(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和墨西哥湾、菲律宾附近的东亚海上、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海、毛里求斯岛的印度洋、太平洋的赫布里底斯群岛和萨摩亚群岛区域等。其中北太平洋西部大多发生在菲律宾以东的海面,但行进的路线不同,一般分为三路:一路向西,经南海在我国两广地区和越南一带登陆;一路向西北,穿越我国台湾岛,到福建和江苏沿海登陆,又一路向北,又转向东北,移向日本。而大西洋上孕育的热带风暴,直径一般为800 公里,有的超过1000 公里,风暴中心称为“风眼”,即有约半径为 5 公里至30 公里的平静区。“风眼”四周,包围着一环浓密的云。因地球自转,在北半球使风暴中心移动的风偏右,向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使风暴中心移动的风偏左,朝着顺时针方向旋转。风暴来临时,风势异常猛烈,同时带来滂沱大雨,造成严重灾害。
在世界历史上,不少地区和国家曾经受到过这种热带风暴的袭击,并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
1681 年,热带风暴曾将一艘大船抛到高出湖面3 米的悬崖上,还将被毁坏的屋里的破烂家具搬运到8 万米宽的海湾
1780 年9 月,热带风暴袭击巴巴多斯岛时,这个岛上的城市、乡村被夷为平地,破坏了石堡,并把重炮刮到了几十米之外。在圣卢西亚岛停泊的大船被掀落到一所市立医院里。有40 多艘舰船葬身海底,连同在太平洋上被击毁的船只,总计在400 艘以上。
1837 年,圣托马斯岛上,热带风暴激起的巨浪,曾将海底的一块巨石抛到了岸上,保护港口的要塞彻底被毁。
1935 年9 月,热带风暴把美国佛罗里达一列火车除车头和煤车厢外,都抛出了路轨,并把一艘轮船抛到了岸上。
1938 年9 月,美国东北部长岛和新英格兰遭到热带风暴的袭击,风速每小时近200 公里,连续4 天倾盆大雨,10 多米高的巨浪卷走了一座60 米高的无线电铁塔,普罗维登斯海上的巨浪高达30 多米。
1942 年9 月,强烈的风暴侵袭前苏联欧洲部分地区,摧毁了成千的大树和电线杆,揭走了无数房屋的屋顶。
194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第三舰队在海上突然遇到热带风暴,损失十分惨重,有146 架飞机被毁,800 多人丧命。
1949 年6 月,热带风暴袭击日本海岸,将近1300 只渔船沉入海底,失踪渔民达千人以上,在九州附近有一艘轮渡遇风而没,130 名乘客中仅有2 人得救。
1950 年7 月,一次强烈的风暴袭击法国。飓风伴有水龙卷和冰雹,个别地方厚积雹层过半米,使河水猛涨2~3 米,引起了大面积的水灾,许多区域内葡萄、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全部被毁。
1963 年10 月,古巴遭到热带风暴的袭击,6 天之内降水2025 毫升,造成了空前的灾难。
1969 年,被命名为“卡米拉”的热带风暴袭击美国,造成了256 人死亡,财产损失达 15 亿美元。
1973 年10 月,在我国海南岛琼海登陆的热带风暴,造成了无数房屋被毁,其破坏程度可与一次地震相比。
1979 年5 月,热带风暴袭击洪都拉斯北部沿海,有100 多万棵香蕉树被毁。
1980 年8 月,“艾伦”飓风进入加勒比海地区,造成了上亿美元财产损失,死亡100 多人。它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登陆时,将一艘载有1200 万加仑原油的油轮,从布朗斯维尔港刮到了一个荒岛沿岸的浅滩上。
多么惊人的破坏力!
这次孟加拉湾发生的热带风暴与历史上的同样灾变相比,更具有破坏力。
孟加拉湾之所以发生热带风暴,这是因为南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是热带旋风孕育的地方。当孟加拉海上形成的强大气旋登陆侵袭之时,它给沿海地区及其周围岛屿会造成强烈的灾害性破坏。这种破坏力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首先是强风,然后是暴雨,接着就是风暴潮。如是3 次洗劫,往往厄运难逃。当发源于孟加拉湾海面的强烈旋转的暖性气旋形成之后,其中心气压极低,而向外的气压迅速增大,到气旋外围与周围大气相接近。而孟加拉湾热带风暴的气旋范围极大,直径可达200~500 公里,这样一来,气旋内外形成了极大的气压差。由这种气压差形成的强大风暴,其瞬时风速一般达到40~ 60 米/秒,较强的可达到60~80 米/秒,极强时则可达到80~100 米/秒。在如此强大的风力袭击下,海洋里的船只,岸边的房屋、建筑物,都会受到它无情的威胁和破坏。
在强烈的风暴侵袭的同时,还伴随着暴雨。在短时间内,降雨量可达 150~300 毫米,致使河道水位暴涨,引起洪水的泛滥,造成大面积水灾的发生。这种破坏力要比强风本身大得多,因此在热带风暴所过之处,整个孟加拉国南部地区顿时变成茫茫泽国。
与强风、暴雨结伴而来的还有灾害性的风暴潮,热带风暴是一股强大的气旋,它在海面上掀起了滔天巨浪,这种巨浪被称为风暴浪。当风暴由海面向岸边移动时,便产生了强烈的风暴潮。这种风暴潮,在瞬间可使平均水位增加5 米以上。由于风暴中心气压较低,在移动过程中引起了海潮上涨。当潮水被挤进一个狭窄通道时,便形成了一道高高的水墙,铺天盖地而下,冲击着河堤、桥梁、房屋、树木等。
强风、暴雨、风暴潮一起来到孟加拉湾沿岸,汹涌地进入恒河的喇叭状海岸,风急浪高,层层迭加,涌浪高达10 米,排山倒海般地扫荡着沿海港口、乡村、城镇及其附近岛屿,造成极大的毁坏,同时海水涌入陆地,酿成大面积的灾难。
这是孟加拉人的悲哀!
诚然,飓风和台风等热带风暴给我们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但是,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热带风暴,不少地区,如日本、印度、东南亚和美洲东南部等地区,总降水量就将减少四分之一;如果没有热带风暴将热带地区的热量驱散,热带将变得更热,而两极将变得更冷,温带地区因雨量减少而使植物生长发生困难。由此可见,热带风暴不仅危害人类,也能造福人类,它在自然生态中起着调节水量和热平衡的作用。
在大自然面前,要求人类思索的是:如何驾驭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减少灾变造成的损失。
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