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克脊椎所辽西队新战果
1998年4月26日至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辽西科考队在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村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野外工作。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不怕艰苦,团结奋战,在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在辽西地区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古鸟类化石,其中孔子鸟已被广泛地报道。它是继德国始祖鸟后,早期鸟类的又一重大发现。科学家认为孔子鸟的发现改写了过去教科书上所描述的鸟类进化的历史,始祖鸟不再是鸟类的“始祖”,而仅仅是鸟类进化的一个旁支。辽西四合屯地区就是着名的孔子鸟的主要产地。另外在四合屯及邻近地区还发现了“带毛的恐龙”——中华龙鸟、原始祖鸟(最早报道者将它们划为鸟类)、早期哺乳动物化石——张和兽、原始的蝾螈及蛙类化石,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
这些极其珍贵的化石的发现和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学者的广泛关注。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化石都是由当地农民采集的,许多化石的地点、层位不清,一些重要的地质资料不全或缺失,无疑这对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造成了障碍,甚至产生了误导。为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联合行动,来到辽西脊椎动物化石的主要产地——四合屯村,开始了大规模的科考及发掘工作。有了上述背景,这次野外工作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实际上,1997年10月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已经在该地区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试探性的发掘工作,这次的大规模发掘是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工作。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唐治路为首的辽西科考队在和煦的春风中到达了四合屯村。这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她坐落在群山之间,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弯弯曲曲地流过。看来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这里却已发现了几百只孔子鸟及大量其它门类的珍贵化石,令国内外的科学家们惊叹不已。要知道,德国的着名的始祖鸟标本在至今130多年中仅发现了七块!大量古鸟类化石的发现对研究鸟类的起源和飞行起源具有重大的价值。
作为这次科考队的带队人,唐治路和王元青博士考虑的则是怎样从科研的角度顺利地完成这次工作。首先是发掘点的选择。在四合屯村及周边地区的十几平方公里内,到处是前几年当地老乡们挖出的化石坑。哪些地点是最有发掘价值的?为此,全队队员首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区域地质调查,最后选定了三个地点进行发掘。其中一个是过去未发现的新地点,唐治路队长凭着他多年的野外工作经验,发现并选定了这个地点。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个极有价值的发掘点。
确定了发掘点后,发掘工作便迅速而全面地展开了。辽西地区今年气候异常,一是雨水多,二是温度变化大,天热的时候让你感到揣不过气来,冷的时候即使穿着厚厚的来克,也会冻得瑟瑟发抖。队员们就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中进行野外工作。有时天上烈日炎炎,考察队员们正干得大汗淋漓,突然一阵狂风吹来,天上顿时乌云密布,几分钟内就大雨滂沱。艰苦的自然条件并未扑灭队员们高涨的工作热情,尽管几乎每个队员都由于多变的气候、恶劣的条件病倒过,但他们硬是顶住了,在这片土地上坚持工作了两个多月。这次野外工作是比较艰苦的,由于工作量大,队员们都是早出晚归,每天工作九、十个小时。有时候到了化石层位,需要当天把化石取出来,竟干到晚上九点多。当然最辛苦的还要数夜间看山值班了。两个人蜷缩在一辆吉普车中,每隔一会儿,就要出去巡视一番。四合屯的夜空星光闪烁,地上却是一片漆黑,万籁无声。
有工作的艰苦就有收获的欢欣。6月11日,2号坑首先传来喜讯:发现了第一只孔子鸟。当地的村民们把鸟化石最富集的一层叫“鸟板”。这鸟板只有3—4毫米厚,鸟化石压在里面,岩层表面便凹凸不平,有经验的村民不用挖,一摸就知道这鸟的骨架是什么样子的:头在哪儿,腿在哪儿,翅膀在哪儿,说得头头是道,丝毫不差!一发现鸟化石;古鸟类研究专家侯连海教授和张福成博士就忙开了,测量、定位,指导发掘。大家的心情都十分激动,这是本次工作发掘出的第一块古鸟类标本呀!当然这还仅仅是开始,以后鸟类、爬行类的珍贵化石一件件被发现,并被完整地从地层中取出来,队员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焦虑和疲惫一扫而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原始祖鸟”化石的发现。“原始祖鸟”的标本目前世界上只有两块,产地和层位均不清楚。围绕着它们有很多传说,有人说它们是鸟,有人说它们是一种兽脚类恐龙。这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本次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就是发现“原始祖鸟”,确定它的产地及层位。6月17日,一直默默无闻的3号坑终于传出捷报:“原始祖鸟”发现了。它产自一层厚约4厘米的青黑色页岩中,伴生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叶肢介的化石。这一发现再一次鼓舞了队员们的士气。
经过两个多月的野外工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辽西野外队终于满载而归。这次一共发现古鸟类化石 30余件,爬行动物标本10余个(其中包括一条长两米多的恐龙)。另外还发现了大量鱼类化石,龟鳖类化石,以及无脊椎动物及古植物的珍贵标本。同时这次野外工作还收集了包括地层学、同位素地质及埋藏学的资料,为进一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满怀信心,为认识中生代中晚期在辽西发生的重大生物演变事件作出更多有世界意义的成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