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时空和意识作用下新光电转化机理的验证
关于微观时空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了新的相对时空观,即时空是相对的,时空随着事物的运动而变化,时空随事物的质能变化而变化。量子力学延用相对论的时空理论和质能方程。比如在测不准原理的研究中,“位移的均方偏差”与“动量的均方偏差”为什么不能同时等于零呢?因为,他要遵循代数中二次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因此才有动量和位移不能同时测准的结论。 这个代数不等式的理论成立于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体系中。
量子力学认为测不准原理是微观事物的特征。但是我们也可以说,测不准原理正反映出量子力学的研究方法的不足。这个不足就是,测不准原理反映出的量子力学的时空观和质能观并不配套,并不统一,而是相互分裂的。它表现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互硬性拼凑的痕迹。因此,测不准原理来源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结合,同时又成为它们矛盾的焦点。
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几率波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协调。几率波的问题反映出:宏观事物和微观事物的性质是有差别的。我认为,宏观事物的性质以质能为主,宏观时空是宏观质能的属性(因此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时空处于参照系的地位);微观事物的性质以时空以主,微观质能是微观时空的属性。波动性反映的是微观的时空特性,而粒子性反映的是微观的质能特性。因此,量子力学不同于相对论而有其自己的质能时空体系,因此相对论的时空理论与量子力学不配套。因此,通过相对论时空是否能全面了解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值得怀疑的。也就是说,直接将相对论的时空观引入对微观事物的研究,量子力学是会出问题的。测不准原理就是一例。
应在量子力学中建立微观时空理论
人们认为在相对论的时空中可以见到波的传播,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波在相对论的时空中传播,这可能是一个错误。也就是说,辐射波不是在相对论的时空,而是在另一个时空中运动,即微观时空。因此,我们应建立微观时空理论。微观时空理论提出,微观质能是相对的,微观质能随时空变化而变化。
借鉴相对论寻找量子力学的微观时空
如何论证所谓的微观时空观呢?在微观物理中,需要提出相对质能观即时空为主,质能为辅的理论,建立一套微观物理的相对论即微观质能相对论。爱氏相对论是建立了相对时空参照系,提出的是质能运动方程。微观质能相对论是建立相对质能参照系,提出的是时空运动方程即时空运动方程相对于相对质能参照系等效。
如何建立质能参照系?在爱氏相对论中,时空因质(能)弯曲为球面,质能是在时空的球面轨道上作曲线运动。因此,其时空参照系是球面型的,质能运动方程是曲线方程。还有另外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即伸缩运动,比如心脏的收缩运动。我认为,所谓的微观物理的波动性,就是对这种伸缩运动的一种描述。即在微观相对论中,质能因时空而“网裂”。时空在质能上的运动,是在以球心为圆点的,一个伸缩的网球上进行的。即时空是在质能的伸缩网球轨道上作“网伸”运动。因此,微观相对论的质能参照系是网球型的,时空运动方程是网方程。
爱氏时空相对论是抓住速度和加速度来建立宏观时空与质能的关系的。在微观质能相对论中,我要通过“网构”这个物理量来建立微观时空与质能的关系,并研究“网构”的变化率与频率的关系。如同引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光速不变原理被用以建立爱氏时空相对论的时空参照系。同样光的“网构”不变原理将被用以建立微观质能相对论的质能参照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光速和宏观事物的运动速度是性质不相同的概念,但是可以借助宏观事物的运动速度来了解光速。同样可以通过微观的“网构”,来了解光的“网构”不变原理。由此,可以建立微观质能相对论,解释微观物理的时空质能关系。
由于光的特性(时空特性和质能特性等价)和爱因斯坦的伟大工作,可以将寻求时空的公式推导简化。
意识作用下新的光电转化机理存在性的实验验证
在实验中,用意识改变了光电池输出的电流和电压,变化幅度为±10%左右。多次实验证明意识对光电池输出有影响和存在新的光电转化机理。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来解释新的光电转化机理和新的光电效应的现象。
在实验中只增大输出电流或只减小输出电流,在实验中,意识先增大电压,电压增大后,意识再减小电压,电压又随之减小,(在1分钟左右)减小幅度为-7.69%,在各次实验中,没有与意识作用相反的现象,证明光电池输出变化与意识作用有关。
在实验中,意识未作用的光电池输出电压不变,说明实验系统工作状态稳定,实验没有被干扰;意识作用的光电池输出电压变化了,说明意识作用改变了光电池的输出,且光电池的输出的变化与其他因素无关。
在实验中,两块光电池输出发生了“同步”的变化。表明两块光电池对实验的操纵可以作出相同的反映。说明用这两块光电池(包括用整个系统)作对比实验是有效的。
通过对实验中两块光电池输出电压的基态值和变化的峰值的测量,说明他们的变化即实验结果不是因光源受干扰而导致的,并且有新的光电转化机理存在。
由于实验多次重复,实验结果重合,已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论的干扰。可以证明意识作用与光电池输出变化有关及存在新的光电转化机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