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2 14:19:33

贵州悬棺之谜

  拂拭去蒙在这古镇上的尘埃,豆沙古镇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出了古镇向西行走片刻,站在一高坡,眺望对面的峭壁,“腾空峭壁四千尺,雄关紧锁双屏石。滚滚大江前,遥遥一线天……”夏基照的词立刻跃入脑海。峭壁上距水面50多米,离山顶也是50余米处有五六处,散落的棺木清晰可辨。面对人类的这一杰作,人的智慧、人的伟力同样令人惊叹!
  在昭通,悬棺葬的分布相当广泛,在永善的黄华,盐津县的底坪、灵棺岩,都有悬棺遗迹。其中,又以豆沙悬棺、棺木岩悬棺和瓦石悬棺最为着名。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将物品安放到悬崖峭壁上也是很困难的,千余年前,人们究竟如何安放?又为何安放?
  独特奇异的丧葬方式——“挂岩子”
  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方式,俗称“挂岩子”。它与天葬、土葬、水葬、火葬、瓮葬等葬身方式,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源于原始宗教的一种古老习俗,只是其在形式的采用上始终令人难解。
  悬棺葬最早出现在福广一带,后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它十多个省区,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昭通等地。
  消亡的僰人氏族
  从散见于史籍的一些有关悬棺的资料看,悬棺与消失的僰人文化有关。
  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到后来的秦王朝、汉王朝。僰人大概的活动区域就是以今天的宜宾为中心,向东到达泸州,向南到达云南的巧家。向西接近乐山,向北则邻近彭山。他们主要靠种植水稻、生姜等作物及栽植荔枝为生。从汉时起,就与汉民族频繁地接触,所以受中原文化影响也比较大。但其剽悍骁勇,为其历代统治者所不容。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之中,有“披荆斩棘”之誉。
  在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僰人头领哈大王,在邻近地兴文一带发动起义。后中央政府派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等人调集十四万大军,终于以嗜血的刀剑剿平了川南和滇东北及贵州部份地区的僰人家园,时间持续了将近两年,刀光剑影染红了每一个草蓬和沟壑。剩下的僰人纷纷逃走,藏匿在各地的溶洞之中。有些为避当朝镇压改姓为“何”。距传说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但无从考证。一个民族就此灭亡。而一个谜就此起源。
  悬棺是如何“飞”上高高悬崖的?
  悬棺安放的方法,当今史学界经过长期的探索考证,初步推测出五种悬置方式。
  制式一:木桩式。在悬岩上凿高、宽约15厘米的方型桩孔,插入木桩,然后置棺其上,由两桩或三桩置一棺,也有一付桩并置两棺的。
  制式二:凿龛式。在岩壁上,用人工开凿长方形的横龛,大小宽窄以能够容纳一具棺木为限,棺木横置其中,一侧外露。
  制式三:天然洞穴式。利用岩壁上的天然缝穴或溶洞置棺其内,供后人祭奠。其中又分为横置和竖插两种形式。
  制式四:岩墩式。在可以躲避风雨的岩墩上,放置棺木,
  制式五:架壑式。利用天然岩洞或岩石的缝隙,将棺置其上,而另一头架于陡壁的木桩上。棺木大多用整块楠木挖凿而成,重近千斤,也有用木板制作呈长方体的,头大足小,重约几百斤。棺木内的随葬品大多系明代的生活用品  千古难解的智慧之谜
  窥一斑见全豹,仅从悬棺葬就可看出僰人文化已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民族文化。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明王朝长达10余年的大规模捕杀使僰人永远地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消失了,僰人文化也随之消亡,悬棺葬成了千古未解之谜。
  一、悬棺之秘的第一个未解之谜:他们为什么要耗费这样多的时间来进行棺葬?
  一种猜法:僰人之所以悬棺,起因于浩大的瘟疫,悬空而葬亡者,可以免去更甚的流疾;
  一种猜法:是显贵学说,认为悬棺高挂,子孙显贵;
  一种猜法:认为仅是让僰人祖先 “人兽不可侵犯”;
  一种猜法:僰人可能是游猎民族,他们生以山居,死当山葬。
  二、悬棺之秘的第二个未解之谜:僰人是怎样将悬棺放上去的?
  第一种认为是悬索下柩,自上而下用绳索悬吊棺木,然后放在事先用同样方法凿孔栽桩的木桩上。
  第二种认为是联桩铺路,先修栈道,待运放棺木完毕后再拆栈道。
  第三种认为是搭梯攀登放棺。
  第四种认为:僰人放置棺木时,山崖并不高,只是因为多年的河床冲刷而使山崖“升”高的缘故。
  三、悬棺之秘的第三个未解之谜:僰人后裔还在么?如果还在,又在哪里?
  在这些悬崖绝壁后,隐藏着无数的天然溶洞,洞与洞相连,大洞套小洞。大的洞穴可容千军万马,小的洞穴则只可鱼贯而入。洞内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更奇特的是其中一个主洞穴,宽敞平坦,而在侧壁上开有一很小的天窗。光线射进来,映照在对面的壁上,犹如一轮圆月。难道就是这些洞穴使得僰人钟情于这里的原因吗?难道就是这些洞穴使得僰人避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与纷争么?
  昭通瓦石僰人悬棺
  峭壁上,悬棺无语。而对消亡的文化,令人扼腕而叹。今天,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理念渐渐为人所接受,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却传播不广。
  无语的悬棺是一个警示:抢救、保护、弘扬、发展已濒临危亡的各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是现代人的责任,莫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细说紫云格凸河上的悬棺习俗
  悬棺习俗保留至今
  贵州省紫云县旅游局局长易华长期研究格凸河悬棺,他介绍,直到数十年前,这里的苗族村民还保留着神秘的凿岩式悬棺葬习俗,自然洞穴式悬棺葬至今仍然存在着。
  在边远封闭的格凸河一带,苗族村民聚居的地方多处有悬棺。格凸河中游的一个100多米高、40多米宽的洞穴内,1988年前存放着240多口棺木。易华说,他在这一带考察悬棺时,曾在悬棺岩脚下的村寨——宗地乡红岩村锅枪组访问过当地一位苗族老人。这位老人称,其中一悬棺内的死者是他们的祖辈,离世已经80多年了,现在他们已经不再使用悬棺葬了。但在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的苗族,至今还采用自然洞穴式悬棺,一个洞穴内存放的棺木达600多口。
  易华介绍,很早以前,因为战争,这里苗族人的祖先从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败退,辗转到贵州紫云格凸河畔。在格凸,现在虽然不再悬棺,但在丧俗活动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隆重祭奠仪式。办丧事时都要宰杀一匹精壮的“战马”祭送亡人,这匹马有4件必备之物,一是马鞍,二是战刀,三是弓箭,四是斗笠。当地村民说,苗族同胞认为当初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他们的马匹跑得太慢,于是迁怒于马,每逢办丧事就要宰一匹“战马”以泄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悬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