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2 13:37:39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周恩来

  “大鹏瞑慧目,悲歌恸九重。五洲峰峦暗,八亿泪眼红。丹心酬 马列,功过任说评。灰撤江河里,碑树人心中。”这是1976年清明节 前在天安门广场自发进行的悼念周恩来的活动中,人民群众所写成千 上万首诗中的一首。周恩来(1898年—1976年),原籍浙江绍兴。 1898年 3月 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17年赴日本求学时,开始接触马 克思主义。 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运动领导 人。 1920年 11月去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为 中共旅欧组织领导人。此时,他已认识到“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 倒的”。 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是中 共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 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2 月,主持组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派共产党员担任领导。这 是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即叶挺独立团的前身。
  1925年 2月,参与领导黄埔军校的校军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 8月,黄埔军校的校军同军校分开,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他任政 治部主任兼第一师党代表,并兼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和指 挥第二次东征。次年 1月任第一军副党代表。 1926年 3月,蒋介石 制造“中山舰事件”后,他和毛泽东等都主张用武力回击,但未被中 共中央采纳。 4月,他和所有共产党员退出了第一军。年底调往上海, 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27年 2月任中央和上海区委联合组成的特 别委员会委员、特别军委书记,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后,他起草意见书,主张迅速出师讨蒋, 与罗亦农、赵世炎等联名向中共中央提出,也没有被采纳。 5月,当 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中央军委书记。 7月,中共中央改组, 任临时中央常委。 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贺龙、叶挺、朱德、 刘伯承等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 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 时期。起义失败后,被送往香港治病,后转到上海,任中央组织局主 任,仍主管军事工作。
  1928年6—7月间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 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关于组织问题和军事工作的报告,强调红军要 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后 来又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秘密 领导革命工作。他领导军委训练和派遣了军事干部支援各地的红军或 到国民党部队中从事地下工作;交流了各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的经验。 1929年 9月,他主持、审定了由陈毅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 的指示信,充分肯定了红四军的经验,强调要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 导。此信对开好古田会议起了重要作用。1931年12月到中央苏区后, 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同朱德指挥第一方面军, 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大兵团伏击的战法,歼灭国民党军近三个师,粉 碎了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 1934年 3月,在红军全国政治工作 会议上,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10月,参加长征。1935年 1 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对确立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地 位起了重要作用。 3月,组成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 军事指挥小组。他协助毛泽东指挥第一方面军战胜国民党军的围追堵 截,渡过金沙江,同第四方面军会师。 6月,按照中共中央意见,在 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北上的方针,随后反对张国焘南下的冒险主义方针, 和毛泽东率第一、三军团北上到陕甘苏区,并参与指挥部队取得直罗 镇战役的胜利。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任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到西 安同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 主张。1937年上半年,又代表中共中央同蒋介石进行多次会谈,促成 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 1937年 7月 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8月,同朱德、叶剑英代 表中共中央参加由蒋介石主持召开的国防会议,同蒋达成红军主力改 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长江南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 编第四军的协议。下旬,被推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9月初到达太原,同阎锡山商定八路军进入山西后的作战原则和地域, 促成当时在山西抗战中国共两党的合作。 11月太原失守后,代表中 国共产党长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武汉、重庆等地做统一战线工作,广 泛团结各界抗战人士和国际友人,为坚持国共合作,制止反共逆流, 克服对日投降危险,进行了艰巨而复杂的斗争。他还先后领导中共中 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
  1939年春,到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 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 的方针。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向国内外揭露事变真相,并向 国民党当局提出强烈抗议,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3年他回到延安。 在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中央军委副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起草延安总部第一至第六号命令,令吕正操、 张学思、万毅、李运昌、贺龙、聂荣臻等部向热河、察哈尔、辽宁、 吉林等地进发,迫使敌伪无条件投降。 8月,为制止内战,争取和平, 同毛泽东、王若飞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双十协议”,随后率 中共代表团继续同国民党谈判,于 1946年 1月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 协议。代表中共参加执行停战协定的军事三人小组,进行军事调处, 使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群众看清国民党反动派蓄意发动内战的真面目,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6月,蒋介石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11月,周恩来回到延安。
  1947年 3月,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后,同 毛泽东等转战陕北,继续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 8月,兼代中央军委 总参谋长。1948年 9月,出席在西柏坡(今属河北平山)召开的中共中 央政治局会议,作关于第三年作战计划和军队建设的发言,指出:我 们的目的是坚决以武装消灭反动派,争取五年胜利。要“把战争继续 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并且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的会战”。 会后,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战略 决战,并对北平、湖南、绥远、新疆等地国民党军起义和和平解放工 作进行指导。同时,致力于军队建设,为中央军委起草严格执行入城 纪律和城市政策的指示,参与领导军队整编,主持制订人民解放军的 军旗、军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政务院总理,后改为国务院总理, 直到逝世。建国初期,主持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组建东北边防军,参 与制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并为贯彻这一决策做了大量组 织工作。在50年代,协助毛泽东组建空军、海军和陆军的技术兵种, 以实现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随后领导 组建国防科技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主持研究、试验导弹、核武器的 中央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为核武器和各种型号的导弹的研制成功做出 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他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顾全大局, 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 造成的损失,保护干部,费尽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 团做了各种形式的斗争。1971年,他协助毛泽东机智、果断地处理了 “九一三”事件。1975年,他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 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76年 1月 8 日在北京病逝。 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方面的着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军事着作已收入《周恩来选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