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小灯——萤火虫
盛夏晴朗的夜晚,在树林和草丛中常有些闪烁不定的“小灯”在流动,忽明忽暗,这就是萤火虫在飞舞中发出的荧光。它们正在寻找生活在地下草丛中不能飞翔的配偶。闪烁的荧光是它们之间的求偶信息。萤火虫是一类昆虫,身体扁平细长。大多数种类雄虫有翅,雌虫无翅。萤火虫的发光器官在腹部末端,上面覆盖着一层透明的角质表皮,表皮下排列着几千个内含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发光细胞。当体内氧气充足时,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激发下,就可以与萤火虫经气管吸进的氧气化合反应,合成氧化荧光素。这个过程释放的能量便转化为荧光。平时见到的萤火虫发出的光一明一暗,正是萤火虫断续开关气门控制氧气进入发光器的结果。
萤火虫自备的小灯是自然界中结构最精巧又是最经济的光源。它在发光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热,发出的光是“冷光”,它几乎能将化学能百分之百地转变为可见光。这比起只能将一小部分能量转变成可见光的白炽灯来说,“效益”要高多了。
萤火虫如此高效地利用化学能,引起了生物化学家的注意。在本世纪40年代,他们通过对萤火虫发光器的研究,不仅分离出了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弄清了萤火虫发光的奥秘;而且还人工合成了这些物质。人们根据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既省电又明亮的日光灯。现在人们又根据萤火虫的发光技巧制成了冷光源,广泛地应用于怕热、怕磁等工农业生产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