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1 09:53:13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之十二——鹿柴

  【原作】鹿柴①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②闻人语响。
          返景③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注释】
          ①鹿柴(zhài):养鹿的地方,“柴”同“寨”。
          ②但:只。闻:听见。
          ③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古诗今译】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
          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
          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作者介绍】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之十二——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