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解 一般应用题(二)
例6 某化肥厂生产一批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60吨,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5吨,结果提前6天完成了任务.这批化肥有多少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分析1】如果完成任务后继续生产6天,就在原计划天数内超过计划总数(60+15)×6=450 吨).这是因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15吨,由此可求出原计划生产天数,再求出这批化肥有多少吨.
【解法1】实际再生产6天完成几吨?
(60+15)×6=450(吨)
原计划生产多少天?
450÷15=30(天)
这批化肥有多少吨?
60×30=1800(吨)
综合算式:60×[(60+15)×6÷15]
=60×=60×
=60×30=1800(吨)
【分析2】原计划生产每吨化肥要用天,实际生产每吨化肥要用天,由此可求出实际生产每吨化肥可提前-=(天).而实际共提前了6天,所以提前的6天里包含天的个数,就是原计划生产化肥的总吨数.
【解法2】实际生产每吨化肥比计划提前几天?
-=-=(天)
这批化肥有多少吨?
6÷=1800(吨)
综合算式:6÷(-)
=6÷(-)=6÷=1 800(吨).
【分析3】因为每天生产吨数×生产的天数=化肥总吨数,而化肥总吨数一定,所以每天生产吨数和生产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实际每天生产吨数与原计划每天生产吨数的比是 (60+15)∶60=5∶4,所以实际生产天数与原计划生产天数的比是4∶5,并且实际比原计划少用了6天,由此可求出实际生产天数,或原计划生产天数,那么这批化肥总量即可求出.
【解法3】实际与原计划生产天数的比?
60∶(60+15)=4∶5
实际生产了多少天?
6÷(5-4)×4=24(天)
计划生产多少天?
6÷(5-4)×5=30(天)
这批化肥有多少吨?
60×30=1800(吨)或(60+15)×24
=1800(吨)
综合算式: 60×
=60×=60×30=1800(吨).
或: (60+15)×
=75×=75×24=1800(吨).
【分析4】如果设这批化肥总吨数为x,那么原计划生产天数可表示为,实际生产的天数可表示为.因为实际比原计划少用了6天,所以根据关系式“原计划生产天数-实际生产天数=提前的天数”可列方程解.
【解法4】设这批化肥有x吨.
-=6
()x=6
x=6÷
x=1800
答:这批化肥有1800吨.
【评注】解法2的思路简明、新颖独特,运算简便,是本题的最佳解法.解法1比较容易想到,但运算太繁.解法3和解法4是运用比、分数和方程的知识解应用题,可作为拓宽解题思路的训练.
例7管道工厂用10米长的新管,换地下8米长的旧管450根,需要新管多少根?
(北京市东城区)
【分析1】先求要换旧管的总长是多少米,再求需要新管多少根.
【解法1】要换旧管的总长是多少米?
8×450=3600(米)
需要新管多少根?
3600÷10=360(根)
综合算式:8×450÷10=360(根).
【分析2】用比例解法.因为每根管长×管的根数=换管的总长,要换管的总长一定,所以,每根管的长度和管的根数成反比例.
【解法2】设需要新管x根.
10x=8×450
x=
x=360
【分析3】由分析2可知,每根管长和需换管的根数成反比例,所以,需要新管根数和旧管根数的比是8∶10,由此可求新管根数.
【解法3】450÷10×8=45×8=360(根).
答:需要新管360根.
【评注】解法1和解法2都属于一般解法,解法3是特殊解法,是本题较好的解法.
例8 农具厂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50个,12天完成.要想提前2天完成任务,每天需要加工多少个?
(山东省惠民地区)
【分析1】先求要加工零件总个数,再求实际用的天数,最后求每天要加工的个数.
【解法1】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50×12=600(个)
实际用了多少天?
12-2=10(天)
实际每天需要加工多少个?
600÷10=60(个)
综合算式:50×12÷(12-2)
=600÷10=60(个).
【分析2】要提前2天完成,实际上就是把计划2天完成的个数,平均分到前(12-2)天内完成。由此可先求实际每天多加工多少个,再求实际每天加工的个数.
【解法2】原计划2天可加工多少个?
50×2=100(个)
实际加工多少天?
12-2=10(天)
实际每天要多加工多少个?
100÷10=10(个)
实际每天要加工多少个?
50+10=60(个)
综合算式:50×2÷(12-2)+50
=100÷10+50=10+50=60(个).
【分析3】用分数应用题解法.原计划每天可加工总数的,它与50相对应.由此运用分数除法可求出总个数,而每天实际加工总数的,所以再运用分数乘法,即可求出实际每天加工个数.
【解法3】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50÷=600(个)
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
600×=60(个)
综合算式:50÷×
=600×=60(个)·
【分析4】用比例解法。因为“每天加工个数×加工天数=零件总数”,而零件总数一定,所以,每天加工个数和加工的天数成反比例.
【解法4】设实际每天加工x个.
(12-2)x=50×12
x=
x=60
【分析5】用比例解法.按工程问题来理解,原计划的工作效率是,实际工作效率是.而原计划和实际工作效率的比,等于原计划和实际每天加工个数的比,由此列出比例式.
【解法5】设实际每天要加工x个.
50∶x=∶
50∶x=5∶6
x=
x=60
答:每天需要加工60个.
【评注】解法1和解法4分别是算术解法和比例解法,思路简单,容易想到,是常用解法.解法2和解法5是特殊解法,有利于今后复杂应用题的学习,解法3的思路与解法1基本相同,只是形式不同,这种解法有利于转换角度思考问题.
例9 一个修路队计划每天修路25米,实际每天修的是原计划修的2倍,现在5天修的路,原计划要用几天修完?
(北京市海淀区)
【分析1】先求出实际每天修多少米,再求实际5天能修多少米,最后求原计划要用多少天修完.
【解法1】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25×2=50 (米)
实际5天能修多少米?
50×5=250(米)
原计划要用多少天?
250÷25=10(天)
综合算式:25×2×5÷25
=250÷25=10(天)
【分析2】用比例解法。因为每天修路米数×修路天数=现在5天的修路长,而现在5天的修路长一定,所以每天修路米数和修路天数成反比例.
【解法2】设原计划要用x天完.
25x=(25×2)×5
x=
x=10
【分析3】因为实际每天修路长是原计划每天修路的2倍,所以,原计划每天修路长可理解为“1”,实际每天修路长可理解为“2”.由分析2可知,每天修路长和修路天数成反比例,由此可列方程解.
【解法3】设原计划要x天修完.
1×x=2×5
x=10
【分析4】由分析2可知,每天修路长和修路天数成反比例,而实际每天修路长是原计划每天修路长的2倍,所以,原计划修路天数是实际修路天数的2倍.由此本题可解.
【解法4】5×2=10(天).
答:原计划要用10天修完.
【评注】解法1是一般解法,学生容易想到,但思路曲折,计算较繁,解法2、3、4,恰是由繁到简的系列解法.其中解法4思路简明灵活,计算简便,是本题最佳解法.
例10 一个服装厂原来做一种儿童服装,每套用布2.2米,现在改进了剪裁方法,每套节省布0.2米,原来做600套这种服装所用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河南省南阳地区)
【分析1】先求出原来做600套服装要用布多少米,再求出现在每套用布多少米,将用布总米数除以现在每套用布米数,即得现在可做多少套.
【解法1】原来600套服装用布多少米?
2.2×600=1320(米)
现在每套服装用布多少米?
2.2-0.2=2(米)
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1320÷2=660(套)
综合算式:2.2×600÷(2.2-0.2)
=2.2×600÷2=1320÷2=660(套).
【分析2】先求出原来600套服装用新剪裁法可节省布多少米,再求出节省下来的布用新剪裁法可做多少套,再加上原来的600套,即得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法2】原来600套用新法省布多少米?
0.2×600=120(米)
节省的布用新裁法可做多少套?
120÷(2.2-0.2)=120÷2=60(套)
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600+60=660(套)
综合算式:0.2×600÷(2.2-0.2)+600
=0.2×600÷2+600=120÷2+600
=60+600=660(套).
【分析3】先求原来每套用的布采用新裁法可做多少套,即原来的每套用布折合成现在几套的用布.再用它乘以原来的套数,即得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法3】原来每套相当于现在的几套?
2.2÷(2.2-0.2)=2.2÷2=1.1(套)
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1.1×600=660(套)
综合算式:2.2÷(2.2-0.2)×600
=2.2÷2×600
=1.1×600=660(套).
【分析4】因为每套用布米数×服装套数=用布总米数,用布的总米数一定,所以每套服装用布米数与服装套数成反比例.
【解法4】设现在可以做x套.
(2.2-0.2)x=2.2×600
2x=1320
x=1320÷2
x=660
【分析5】由分析4可知,每套服装用布米数和可做服装套数成反比例,所以原来每套用布和现在每套用布的比,等于现在可做套数和原来可做套数的比.由此可先求出原来每套用布和现在的比,再求现在可做多少套.
【解法5】原来和现在每套用布的比?
2.2∶(2.2-0.2)=2.2∶2=11∶10
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600÷10×11=60×11=660(套)
综合算式:600×=600×=660(套).
答:现在可以做660套.
【评注】解法1和解法2的解题思路比较明显,容易想到和理解,但运算较繁.解法3和解法5的运算简单,思路简单,是本题的较好解法.
相关阅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