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0 18:30:14

比丸知冤

  三国时,吴国的太子孙登有一次骑马外出,突 然有一个弹丸从身边飞过。太子手下的人四处搜寻 射弹丸者,恰好发现有一个少年手里拿着弹弓,身 上带着弹丸,大家认为就是此人干的。但审问时,这 个人却不肯承认。太子的随从欲上刑拷打他,太子 不允许,而要随从把射过来的弹丸拿来,同此人身 上的弹丸比一比,结果不一样,于是把他放了。
       
          为什么?
       
          点击下页查看答案:

jzsix 发表于 2016-8-10 18:39:07


       
                               
          看到一个人手持弹弓、身带弹丸就认定此人是向太子射击的"刺客",这从表面看来,人证(射丸者)、物证(弓、丸)俱在,而且时间、地点也相符, 作案者似就是此人无疑了。其实,"作案时间"、"作 案场所"和"作案工具"并不是作案的充分条件,而 只是必要条件。以必要条件为根据,无法保证肯定结论的必然性。因此,确定此人为作案者的结论就靠不住。况且,射过来的弹丸与此人身上所携弹丸不同,也就是说,"作案工具"此人不具备。这就肯定也不是作案者了。孙登颇通此道,只好放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比丸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