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量刑
唐朝贞观年间,朝廷取士盛行乡举里选制度。唐太宗李世民发现有人伪造出身、资历,很是生气,下旨说,允许他们自首,否则一经查出,立即处死,决不宽贷。不久,便有个弄虚作假的人被查了出来。太宗大怒,令大理少卿戴胄严办,判他死刑。戴胄却依据法律规定没有判他死刑,而是判他充了军。太宗知道后很不满意,责问戴胄道:"我下过令,不自首的立判死刑,你却只判流刑,显得我说话不算数。你是否受人贿赂,得到了什么好处?"戴胄听后答道:"陛下执意要杀他,这就不是我职守中的事了。臣下是执法的,只能依法办事,不能因陛下有旨而越法执行。"唐太宗听后驳道:"你守法了,却令我失信于天下,这好吗?"戴胄从容反驳道:"法律一经公布,就须人人遵守,对犯法者也必须严格按法律予以惩处。只有这样,才能布大信于天下。陛下要处死他,是在盛怒之下说的,如果当时您立即处死他也就罢了,而陛下却交给臣依法办理,这是陛下忍一时之忿而存大信。陛下如仍意气用事,定要将他处死,而置法律于不顾,这岂不有背大信,令人可惜吗?"太宗听罢,频频点头:"寡人执法有偏差,而卿能加以纠正,今后朝廷用法,我就不用担忧了。"
你了解了戴胄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了吗?
点击下页查看答案:
戴胄与詹太宗的分歧,实质上反映了皇权与国法的抗衡。戴胄在这里抛开法大还是权大的问题,也没有为自己是否受贿"得好处"而辩解,而是紧紧抓住"立法"与"立信"的关系问题,陈述其间的利害:只有有法必依,才能市大信于天下。否则,若杀了那人,看似维护了圣上的威严,而实则是背大信于天下。由于戴胄的论述切中要害,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所以令太宗也"频频点头"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