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择校为何如此之“热”?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贯彻了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精神,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但学校均衡发展谈何容易。校际之间的差距存在,小升初择校热潮就不会消退。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中学,为之后上好大学打好基础。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像——小升初择校热。相关部门想了很多试图解决小升初择校热的方法,比如:下放高中入学指标、取消重点班重点校、缩小城乡差距等举措。但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呢?
一、取消重点班、重点校
纲要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相关人员表示,虽然纲要里明确表示要取消“重点班”、“重点校”,“但是由于长期的观念,老百姓心中对好学校的认定,不是一个命令就能取消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弱化名校概念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示范性高中指标到校”政策
积极探索“示范性高中指标到校”政策,通过示范性高中的招生名额下放到所有初中,使在任何初中上学的学生都有可能通过努力升入示范性高中。
比如盘锦市将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100%分配到每一所初中,并实行“阳光分班”,从办学条件、教师配备、学生入学三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创造了20多年从未收过择校费的奇迹。
三、禁止竞赛与升学挂钩
纲要各种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解读去年热议的“奥数风波”就是典型的学科竞赛与小升初挂钩的现象。专家解释,这一条并不是因为“奥数风波”才写上纲要,而是很早就有这样的规定,是政策的重申,这也说明落实的困难之大。
四、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
纲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2006年以来实施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2009年为止已经吸引了65929名教师扎根农村,覆盖22个省区的880多个县、1.5万多所农村学校,为当地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生。
无法改变的现实——小升初择校热依旧
案例
为“择校”家长费尽心机
胡先生有个女儿即将在今年秋天入小学,为了让孩子读上优质小学,胡先生千方百计去买了一套学区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左右的房子,40多平米,还不带有独立卫生间,房价却高达150多万。
和胡先生不同,林女士是通过让孩子读各种培训班来应对择校。去年,女儿终于如愿升入了重点中学初中部,她算了下孩子6年来读的各种数学、音乐等培训班的费用,高达34万。
探因
校际差距为择校直接原因
目前,择校的方式无非是以钱择校、以分择校和以权择校。
追究择校的根源,首先是由于学校之间的差距。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重点学校制度,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但是重点学校制度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虽然政府近年来取消了对重点学校的支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但重点学校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仍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质学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