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数学课中渗透品质的教育
数学课历来是思维品质的训练课,是智力锻炼的优美的体操,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效途径。大部分数学教师对数学的定位是目的明确的知识和思维技巧的教育,很少有人敢于在数学课上进行数学语言以外的幽默和人文拓展,唯恐这样做会占用“传授知识”所需要的时间,减少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从而使数学教育过程中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教育资源大量流失,甚至是一片空白。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改下,那种以完成知识与技能教育为主的课堂教学行为明显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方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太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有时间我甚至认为那种有着明确的知识教育目的而刻意强化的数学课堂本身就是一种把知识庸俗化的过程。因为知识的积累应是自然、连续、过程化和学习人的自觉为基础的,只有通过情景创设所激发的学习人的自觉行为才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体现知识与文明、教学与发展共生的立体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非智力品质方面的教育渗透呢?
我觉得,首先所作拓展必须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而且老师在转述时要能烘托出感情色彩。最好是点到为止,避免讨论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必要的“喧宾夺主”。
比如在讲无理数时,无理数的发现者“西派斯”的故事就是一个极好的资源:西派斯用事实证明了另一类“数”的存在却不被承认,反而被固执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赶下海水,活活淹死。因为故事情节具有松动心灵土壤,激发感情参与的作用,学生会在故事背景下尽可能地拓展思维的维度。让同学们认识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的探究和观察,树立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及知识来源与于实践,有接受实践检验的观念。
其次数学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辩证思想的体现。笔者认为,只要开发得当,这些辩证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价值极易挖掘。
比如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中:对于“两个负数相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我就说:“这很类似与:对于两个人来讲,能力越大,,那些没有公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对于“有理数与无理数相加和为无理数”这个判断真实性的认识,我就说“就像讲理的人与不讲理的人永远没有道理一样。”在讲到“黄金分割,”时,我就说:“就像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一样,每条线段都有自己的黄金分割点。”在讲到幂的乘方,就乘方结果我特意讲了与数有关的道理,比如:3×4=12,但34=81,10+10=20,但1010=1000000000,为什么呢?对我们的人生有什
么启迪呢?对于两个人来讲,简单的合作,只能带来简单的收获,相互交流或许会成倍增加,若果合作深入,姿态高尚,或许会成就伟大业绩,就像两个10不计较地位地站在一起会远远大过简单的相加一样。在讲到0的有关性质时,我就说,0在与其他数相乘时,会像个黑洞一样,胃口极大,使对方化为乌有,在与数相加时,又表现得冷漠不作为,他只有默默地站在别人后面使,才有价值。在讲到与函数增减快慢有关的图像时,我就结合函数图像来类比生活中的现象,同样是100元钱,在浪子手中会迅速挥霍一空;在常人手中,只能发挥其100功能,但在企业家手中,他可能会带来200元的效益,就像把同一个数输入到不同的函数关系式中会有不同的结果一样。再比如,同样是在教室学习,有的同学用一分力,就会有一份的收获,有的同学用一分力,也许只有半分的收获,有的同学用一分的力就会有三分的收获一样,所以决定函数增加快慢的系数和变量的次数就似人的智商品质一样。单不论怎样,每一个函数图像只有找到合适的方向,都能够到达一定的高度,人也一样,只要不懈努力,方法得当,都可以获取成功。我经常画出函数图像向学生说明,只要坚持不懈,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住,接下来的也许就是一望无际的坦途。
在讲到高难度题,尤其是涉及技巧和方法方面的题型时,我就会用一些智慧型的故事鼓励同学们进行创新思考。
比如在数学中有许多简便计算,这些题的表面现象是繁杂庞大,一般不可直接计算。我就在课前讲了孙膑如何请国王上山和生死签的故事有时候是阿克那西米如何在亚历山大的威慑下救下了自己的家乡莱普沙克斯小镇的故事。让同学认识到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只要转变角度,就可以把握主动反败为胜,就似要把一棵树拉到,找准着力点是很重要的。而且你会发现,正是在许多类似问题的挑战下,人类的智慧才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
可以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直是数学课堂上的盲区,甚至是一个误区,以至于同学在对道理的顿悟之后会小声地议论:“老师,你应该教语文。”那言外之意就是,对情感和人生哲理的深层追问是语文老师的事而不是数学老师的任务,弄不好还会被指责为“不务正业”,导致所谓的“出力不讨好”。但是我坚信只要你引导得当,不牵强附会,孩子们还是乐意接受,使之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更好地配合你的教学,推动着你的“师生关系”向着“亲其师,信其道”的良性轨道上发展。
页:
[1]